未来网2024年11月14日发布:李红岩: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颜舒 | 责任编辑:Admin
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领袖,共同探讨未来科技趋势...
【600图库大全免费资料图2024】 |
【2024全年免费资料大全】 |
【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
【7777788888王中王最新传真1028】 |
【2024新澳正版免费资料】 |
【新奥资料免费精准2024生肖表】 |
【新澳门免费资料挂牌大全】 |
【新澳今天最新资料】 |
【7777788888精准马会传真图】 |
【2024年澳门最新版本】 |
李红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把握好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切工作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当中生成的。两大思想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是基本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丰富实践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哲学层面理解“体”与“用”的关系,做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相互统一。“体”是根本,“用”是实践,“明体”就是明晰宗旨,“达用”就是完全通达实践,“体用贯通”指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近代许多思想家也曾使用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体现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包括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等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经实践检验,其科学性与作用力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科学而准确地发挥好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伟力。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架构,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此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不能孤立学习,要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及其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这篇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可以支配并包容其他概念,是完全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的范畴。
什么是范畴?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范畴。康德曾说过,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对象的直观就在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某个方面被看作确定了的”。涂尔干说,范畴是最高概念,可以支配和包容其他所有概念,“是精神生活的永恒模式”。恩格斯指出:“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此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无限的东西。”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从新的文化使命出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深厚意蕴。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穿在我们党的全部历史过程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起点,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建设并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分阶段进行建设,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从革命史、现代化史的角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丰富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大业,提出“第一个结合”,为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支持,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支持。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我们创立了先进的左翼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形态价值和意义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即与“第一个结合”相适应的阶段。此后,我们步入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两个阶段可知,要想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具有新的更高的理论自觉,出现新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第二个结合”。没有“第一个结合”,就不具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没有“第二个结合”,就无法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之时,中华文明将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较之古代文明,将更加雄浑壮阔并富于时代精神、向着未来无限演进。
(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的理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文明,是与古代文明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古代文明,又被称为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或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全球史的视野看,中华文明往往与地中海文明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虽然“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等于能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觉建设起来,还需要有一个合格的主体自觉、自为地建设。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此重任。之所以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是近代文明或当代文明,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其与古代文明的形态传承与区隔,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与政体的标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段重要论述表明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关系,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古代文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明标识。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应“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密切关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阶段的文化形态。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建设完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概念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深厚物质基础。
(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替,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是形态的传承与区隔的关系。我们绝对不能理解成,一旦有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抛弃古代文明,二者不是断裂性的区隔关系,而是包容性的、蕴含性的区隔关系。
(五)文明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与依托,国家政权与文明形态不能够割裂,一旦割裂往往就政息人亡。关于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一部部文明史已经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古希腊文明与城邦制结合在一起;西周青铜文明与当时的封建制度结合在一起。总之,文明与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历史上许多文明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要与我国的国家政权和国体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形式为依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路径,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基础,以“两个结合”为动力,尤其是以“第二个结合”为直接动力的文明形态。
(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概念上的强亲缘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已经被创造出的文明的新的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段话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二者又共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些重要提法、重大命题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又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从主体性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全球文明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合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文化使命自然涵盖在内。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表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扎实推进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具有重大历史理论内核的理论范畴,但三者的“时态”不一样。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尚在建设当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二者的共同基础,并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后,继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动力。
(八)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标志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阶段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文明。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彰显出的文化形态。
(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题、理论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并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美丽的中国篇章,今天我们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开辟新境界上。
(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极其牢固、极其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主体性建设,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鲜明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词,体现党的历史的贯通性,也体现阶段性。随着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蓝图不断推进与展开,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吸纳从古至今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鲜明而强固的主体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与“文化主体性”“旺盛生命力”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十一)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其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古今中西之争”,这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命题。
总之,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
四、“两个结合”的提出及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一)“两个结合”的提出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两个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述了“第二个结合”,并且使用了“贯通”与“融通”的讲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思想来源,揭示了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法与方向,指明了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
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上述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四方面基本认识:第一,要从全部党的历史出发,在大历史观中看待“两个结合”;第二,“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三,“两个结合”的提出体现党的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第四,要从“两个结合”出发,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二)“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我们已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总结概括,是过去进行时和完成时的时态;第二部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第三部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正在进行时和将要进行时的时态。这篇重要讲话,意义不断递进,视域由远而近,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科学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第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其次,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从前提、结果、道路根基、创新空间、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发展动力、方法、路径、特征。“两个结合”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两个结合”,就无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建不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化”,又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明”?
文明与文化,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方法论。
总体上看,文明是可物化的文化,文化是观念化的文明。所以,可以直接看到的,具有可标志性,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的文化,被称为文明。简单来说,文明是让文“明”起来,文化是让文“化”开去,虽然都是以文为内容,但是一个是向外显示,光明灿烂、人人可见,一个是向内生存,深入人心、人人可感。人人可感的,未必人人可见;人人可见的,一定是人人可感。在时间上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明诞生后,又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文化,二者互相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文明的内容,也包含文化的内容。什么是“文”?“文”是一个训诂学和文化史、思想史相叠加的概念。很多人都曾专门写文章探究此事,“文”字携带着从具象到抽象、从政治到文化的多层级的复杂含义。一方面,文字、文词,都属于“文”;另一方面,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婚嫁、丧葬、饮食、工事等,也都属于“文”。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涵,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方法,“文”与“野”和“质”相对。也就是说,与一切野蛮的、质朴的内容相对,就是“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一旦可以用物化的方法标识,就往往被称作文明,而不再称为文化,比如金字塔所标识的古埃及文化就被称作古埃及文明,又如中国的长城、黄河、长江,都是华夏文明的标识。文化史比文明史更长,我国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史之所以比文化史短,是因为一种文化思想,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够以器物化的形式标识出来。一旦有了器物化的标识,这种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会更加鲜明突出。所以,文明是文化的定型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感性层面可感可知的,也是与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两个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澳门免费权威资料最准的资料】 | 【2024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下载】 | 【澳门必中一一肖一码服务内容】 | 【2024新澳门天天六开彩】 | 【2024澳门特马今晚开奖亿彩网】 |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 | 【新澳2024最新资料】 | 【新2o24年澳门天天开好彩】 |
推荐文章
马斯克75岁老妈又去上海啦!穿紫色西装也太美了,阿姨总是这么嫩3年前,宁夏7岁小女孩一笑走红,后拒百万签约,如今怎么样了?
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无声的爱,深刻的怀念:女子翻看去世爸爸手机后破防了
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以色列学生称巴勒斯坦人为“畜生”,被加拿大教授怒怼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哈尔滨“冰糖葫芦男神”拒加女生微信,网友:我不信女生还会主动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
最新评论
芦鑫 2024-11-13 23:2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IP:48.92.1.*
崔备 2024-11-13 23:22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IP:43.83.5.*
周静 2024-11-13 24:13
总之,文明与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
IP:92.66.9.*